佛教比基督教宽容吗? 问:基督教讲信者上天堂,不信的下地狱。而佛教讲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是普渡众生的,这不是说明佛教比基督教 更加宽容、慈悲、仁爱吗? 一乐答(注:以下内容是一乐在跟“指点江山”的对话中所论): 1)做到宽容必须以一个绝对的观念为支撑。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 体现出你所讲的宽容,是否正是由於僧侣和信奉佛教的人们坚持佛 教的一些绝对的信念所至,有其信仰内涵上的原因?如果不是,我 们就不需要将这个宽容归给佛教了。:)如果是,则正是我论点的 历史的佐证。:) 2)宗教教义与社会实践是不能绝对化约的。虽然我们对宽容没有 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我们似乎还是有一个模糊的所指的。因此我可 以大胆地讲,人世间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宽容。兄提到佛教,咱们平 心静气地讲,有没有不宽容的例子?如果有,您放心,乐还没有没 水准到大喊佛教因此就是不宽容的。正是由於意识到宗教教义与社 会实践的不可绝对化约性,当看到实践与理想之间的落差时,乐并 没有回去马上否定信仰体系的内容,而是对人类自身的理想和实践 能力进行检讨。 宽容自身并不是一个终极的价值标准,与真理有著非常复杂的关系。 我们如果不把其中微妙的东东搞清楚了,必然落入形式主义的谬误 当中。这网上有哪位是学历史的?能不能从历史的过程中给咱们侃 侃? 我再说一遍,真理与宽容有著一个复杂的关系,我们要小心。 3)兄提到我们的根本分歧,是基督教是否是真理。当然,如果我们将 前提推到一个极点,这是一定的。但对於此篇讨论来说,我认为并不是 这一点。作为基督徒,我当然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绝对真理,这是信仰构 成信仰的前提之一。但我的讨论并不是要说明基督教信仰就是绝对真理。 我讨论的动机是为了清理“抱持绝对观念的宗教信仰一定导致不宽容” 的错误思想。 4)兄提起佛教的历史相对“干净”,并很客气地提示了一下基督教的 历史:)。我们先来处理一下基督教的问题,今天如果有时间再和您现 眼,侃一侃佛教。 对基督教历史上的污点,我认为丝毫不需要隐讳,遮遮掩掩的。错了就 是错了。我当然不会认为那是光明的。乐还没有糊涂到黑白不分。兄太 抬举乐的“虔诚”了。:)共产党人都要勇於承认错误,何况基督徒? :)但我们并不是说认个错就了事儿了,以後再犯,再认。我们应该从 历史中学教训,要对後世子孙负责。因此对历史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 原因是必要的。基於信仰内涵与社会实践不可简单化约的原则,在进行 细致的分析以前,我是不会草率地直接否定一个信仰的内涵的。在华通 的讨论中,我过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草率。这种思维方式即使在科学研 究中,都是不可取的,何况是人文领域中最深涩的宗教?中世纪教庭的 问题(尤其是後半期)相当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完的。有许多书 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您如果有兴趣,我可以推荐几本,我们可以细致地 讨论。 要提一点的是,中世纪的“不宽容”是相当普遍的。不仅是对异教徒和 一些挑战教庭权威的科学家,对於自己内部的不同声音和改革人士也是 一样。远在马丁路德受迫害以前,其他改革者(如英国的Wycliffe 、波希尼亚的Huss)都遭到逼害(其中Huss被教延烧死)。那 麽这个历史时期反映的是人性中共同的问题呢?还是基督教教义必然导 致的问题? 5)兄讲“我这人不太宽容别人,但又希望被别人宽容”。其实乐自己 又何尝不是呢?兄是一个诚实面对自己心灵的人,乐愿意交这样的朋友 。您所说的实际上揭示出来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希望被“ 宽容”地对待(谁不会犯错呢?),另一方面又很不容易宽容别人。这 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 的行为总是达不到理想中的所指。这也是为什麽圣经中讲:“你在甚麽 事上论断人,就在甚麽事上定自己的罪。”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这里出现了一个吊诡。如果人人都是这样,宽 容如何达成呢?由谁开始宽容呢?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也常常提到:“相 逢一笑泯恩仇。”这种境界是人人向往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取代。远的不说,就说这ACT上的恩恩怨怨 ,就是一台大戏。我们宽容的动力从何而来呢?圣经的答案是:“你们 站著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 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这个饶恕的原则,要远远大过宽容;并且给 它一个从绝对真理——上帝而来的命令作为基础,使其绝对化。然而这 否仅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口号,而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无法达到的呢?如兄 所讲,依我们的本性,是不容易宽容别人的,更何况饶恕?我们从何处 得到饶恕的力量?十字架上的耶稣讲:「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 做的,他们不晓得。」这是力量的源泉。靠这这个力量,我才能真正做 到饶恕。 以心对心,乐讲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从小是被祖父母带大的,因此与母 亲的感情并不亲密。五岁时父亲因为信仰被投入监狱,为了不被邻居的 小孩欺负和就学,我到河北乡下,和母亲在她工作的县医院居住。因为 一直没有太多的感情,与母亲之间有许多问题。加上由於父亲进监狱对 母亲的打击,母亲的性情常常不稳定,我吃了不少的苦。後来一直到大 学毕业,和母亲的关系一直有问题,不断出现摩擦。来到美国後,我发 现自己被心中的怨恨所搅扰,总是无法逾越。当我看到饶恕的原则时, 真是很不甘心。心想,受了那麽多的苦,就这麽算了?可是当我站在耶 稣基督的十字架前的时候,我看见自己是一个多麽不应该被上帝饶恕的 人。我一下就原谅了母亲,并想到自己对母亲的伤害,国为那些伤害感 到非常难过。想了又想,我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请求她的饶恕。不久 接到母亲的回信,也请求我原谅她。後来回国的时候,父亲告诉我,母 亲接到信後哭了很久很久。从那以後,我和母亲的关系非常融洽。虽然 过去的事情并没有被忘记,但已经像一块日久的伤疤,不觉得什麽了。 在我的信仰经历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神迹”,然而在我的生活当中却 常常有这种生命被改变的事情。对我来说,这是再真实不过是事情,这 就是最大的神迹。 然而饶恕与宽容并不是放纵与无原则。上帝还是公义的上帝,要求人要 公义。公义与饶恕必须要有一个平衡。雨果『悲惨世界』里的皮福农主 教与沙威就是饶恕与公义的代表。虽然雨果对皮福农主教大加褒扬,但 我们清楚,如果全社会都像他那样,无视人的罪性,一味饶恕,最後肯 定就是恶人当道。反过来,如果都像沙威那样,无视社会自身的不公义 ,只对个体追讨公义,这个世界就是一部分人的人间地狱。要将这两者 完全的摆平,根本不可能。因此我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中不可能做到绝对 的公义与完全的饶恕。我是尽力去做,但肯定还会做不好。(这里回答 了兄关於坚持真理与宽容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当然不认为坚持真理要以 不宽容作为代价,相反,“饶恕”是我要坚持的真理之一。) 6)好,还有时间。侃两句佛教,对佛教知之甚少,见笑了。如有不对 之处,还请兄宽容、指正(这回可得宽容啊:)。如兄所言,佛教出世 的态度是她在政治历史中比较“干净”的原因之一。虽然有西藏的先例 ,但我也是把它归入实践中的问题去看的。我个人认为,政治统治中的 不宽容,多是由於人的罪性所致,不是宗教教义的直接後果。Acton 公爵讲:“绝对的权威带来绝对的腐败。”由於人的罪性,政教合一必 然带来宗教的堕落,基督徒也不能例外。因此我是绝对赞成政教分离的。 佛教的出世观使她一直远离政权,但这也正是她面对世俗生活的最大挑 战。其中怎样面对社会公义的诉求与宽容之间的冲突,也是最近一些佛 学家们试图解决的问题。“乡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上在 中国历史中,世俗与心灵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完整的处理。儒家的入 世生活与佛道的出世形成冲突,即使在三教并流之後,因为在文化中这 个冲突并没有一个完满的解决,而使人的心灵产生内在的分裂。因为儒 家回避信仰与心灵的问题,士大夫心灵的诉求只能转向佛道;另一方面 ,由於佛道对欲望、感情的排斥,把自己从日常生活中隔离开来。由此 在国人心中的宗教生活必须是隔离尘世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 不得志就出家了。人们常常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摆汤,而没有一个整全的 立足点。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台湾的一群少年集体出家,在社会上造成 了很大的震动。另外,人们对於基督徒常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遇见 了什麽倒霉事儿?怎麽信教了?”这是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好 了,时间已经超出了,我就不再瞎扯了。北大教授谢文郁在他的『失魂 与还魂——中国文化的困惑与出路』一书中有很精辟的阐述。 我想讨教的是:“从对中国人文的重建角度来构想,如果欲使佛教成为 主流的话,‘乡愿’问题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应问题如何解决?”其实 聪明的兄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也许也因为这点,对我等的姑息和迁就 ,佛教就有问题?” 中国人答: 基督信仰当然是讲“因信称义”(不信不能称义),“信主者得救”(不 信的将被审判)的。但这并不表示基督教比其它宗教信仰更不宽容。任何 宗教信仰(包括佛教,包括无神论)都有其相对于其它自己宗教的“排他 性”,这是很浅的道理,要不然世界上就只有一个宗教/信仰了。“佛教比 基督教更加宽容、慈悲、仁爱”是很肤浅的“宗教比较”。 另外,人们(也包括一些基督徒)爱用“信主者得救,不信者下地狱”来 “总结”基督教教义,我认为这个总结是过于简单化了。基督教信仰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其“救赎论”与很多其它的基本信仰不可分割,如上帝的 创造,人的堕落和罪性,等等。“信主者得救,不信者下地狱”给人的感 觉是人是处在一个“天堂”跟“地狱”中间的某个地方,信上帝的上帝就 提拔到天堂上去,不信的上帝就一脚踹到下面的十八层地狱去。这样的 “印象”并不符合圣经。按照圣经,犯罪堕落的人本身已经“死掉”--即 跟上帝隔绝了,也就是说你我本来就在“地狱”里面,如果上帝只有公义, 那么世上所有的人该当的结局就是“地狱”。但是因为上帝同时又是完全 的慈爱,他给人预备了拯救的恩典(就是十字架上的基督),人可以用 “信”来接受这个恩典。 ◇◇基督信仰FAQ(常见问题)解答◇◇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f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