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嘁哩喀喳所谓的圣经的“矛盾”犹大的血田
 
作者:snowball5212(猞猁)
 
2007-01 求真论坛
 

1:15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说:  
1:16  “弟兄们,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1:17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1:19  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1:20  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1:21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1: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嘁哩喀喳在此找到了“矛盾”——(1)马太说那块田是犹大死后,祭司买的,而这里却说是犹大买的。QLKC帮我们列出了一种解决方案:祭司为犹大买的地、归入死者名下,就勉强算作犹大买的,然而(2)“买地”和“犹大身死”孰先孰后的问题上,马太和路加的记载还是不可调和。

现在已经把QLKC的论点和论据转述完了,下文我将进行回应:

首先要明确:圣经不是在真空里写成的,修辞、典故和带有时代特证的习语等成分遍布整个文本,因此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就如QLKC的许多自鸣得意的“批判”,实际是无的放矢。

很多他找到的所谓“矛盾”,其实是对文体缺乏敏感而产生的误解,通常表现为:在阅读某段文字时,一厢情愿的认为它是刻板的、按照时间先后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因此他能在福音书里找到他想要的“矛盾”——不同福音书常常描述同一件事,并且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这就给了QLKC寻找“矛盾”的最佳场所(针对时间先后这方面的“冲突”)——在他那种僵化的观念中,一段记叙如果先提到了A事件,再写了B事件,那就一定证明A的“年代”在B之前,而不知道“以论题为序”这种通用写作方式的存在。假如历史教材上这样安排章节: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经济的发展


那么按照其解读圣经的同一原则,QLKC就该认为,该历史书的编者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文艺复兴时期是先有科学的发展,当科学的发展结束后,经济才开始发展!


类似的例子,“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在时间上有相当的重叠部分,某些相应的历史人物——如伊拉斯谟和路德——也是同一时代的人。

有些场合下,前后相邻的文字非但不对应于严格的时间先后次序,甚至很有可能,它们根本是在讲同一件事,只不过描述的测重点不同,也有可能只是玩文字游戏来达到铺陈和渲染的效果,例如:

巴勒引我出亚兰,
摩押王引我出东山,
说:‘来啊!为我咒诅雅各;
来啊!怒骂以色列。’

显然读者不会以为巴兰是先被引出亚兰,再被引出东山;先咒诅雅各,以后再怒骂以色列。。。

类似的,

谁曾用手心量诸水,
用手虎口量苍天;
用升斗盛大地的尘土;
用秤称山岭,
用天平平冈陵呢?

还有,以下显然也不是按时间先后叙事的例子

诸天述说 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
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  
他的量带通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
 

现在我们看到,犹大的三十块钱被用来买了一块墓地(至于是谁“亲自”买的,甚至“买”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很快在后面说明),这是跟犹大的结局有关的一件事,简称为A;彼得提到的另一件事:犹大死了,死状惨不忍睹,简称为B

首先,按照我们前面所说,A和B在时间上的关系未必是A先于B,根据KJV的描述:
Act 1:18  Now this man purchased a field with the reward of iniquity; and falling headlong, he burst asunder in the midst, and all his bowels gushed out.

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件事(或几件事——如果 “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被当作几件不同的事来计算)是被平行描述的,在这里不存在时间上的承接关系。

甚至很有可能,彼得和他当时的听众非但不觉得AB有什么时间上的差异,在他们眼中AB其实是在描述同一件事!

这如何可能呢?答案就是,“买”的说法是彼得演讲中所用到的一种很常见、也很自然的修辞手法,这跟马太所写,祭司为安葬犹大而进行的购买活动相比,两者都带了“买”字,但前者为修辞,后者则只带有朴实的字面意思。

一个类似的例子:新闻有时会说,某官员“重拳”整治某问题(比如噪声污染),拳击比赛的解说员也会提到“重拳”,但所指对象就与前者完全不同了;大陆媒体有仇视美国在任总统的传统,这不,参院的一个不具强制效力的文件,被夸张为“给布什的一记‘耳光'”——但我现在要说的是,“(打)耳光”又是一个修辞的例子,它和前面的“重拳”一样,都能很好的产生形象化的效果,这对演讲和宣传是非常有用的——而彼得那段话的性质正类似于“战前动员”。

犹大“买了一块田”,所谓的“买”,无非是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犹大的背叛倒底为他换来了什么回报——墓地、可悲可耻的死亡;并且“买”还暗暗对应了他对主的出“卖”(依然是形象化的修辞,也是习语),类似的,“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没有读者会以为有一种叫作“作恶”的职业,还有相应的“工资”。


旧约的文学传统中,“买”和“卖”的意象也是在修辞和咏叹时常用到的:

32:6  愚昧无知的民哪!你们这样报答耶和华吗?他岂不是你的父,将你买来的吗?他是制造你,建立你的。


注:这里的“买”是侧重“赎买奴隶”的意思,其实它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统治,这句话的所指内容对于以色列听众来说是心照不宣的。并没有什么字面意义上的“交易”发生过。

55:1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  
55:2  你们为何花钱(原文作“平银”)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
8:9  他们投奔亚述,如同独行的野驴。以法莲贿买朋党。  
8:10  他们虽在列邦中贿买人,现在我却要聚集惩罚他们;他们因君王和首领所加的重担,日渐衰微。

注:这两段话所针对的是同一类历史情境——以色列人面对强敌的威胁,他们不向上帝求助,却寄望于其它的大国(如亚述或埃及),然而这些是靠不住的,也就是所谓“花钱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照样,如果回转依靠上帝,则能得到白白的恩典和保护,“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  

结论,彼得所用的“买”这种形象化表达(类似“自食其果”的“食”),跟祭司“买”地的描述之间产生了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个误会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注意语法常识)——但很不幸,QLKC太渴望“胜利”了。
 

 

回应嘁哩喀喳反基文帖(帖集)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jdj/qlkc.htm

 

 

基甸连线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