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投影

尚奕
 

一神性的逻辑演绎

人类该有几位神?宇宙能有几位神?世界可以有多少神?这是宗教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宗教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宗教的回答往往失败。为什么会在此搁浅?宗教是确认一种信仰,一种神圣的力量,但是,在起点上没有反思,没有逻辑的演绎,更没有经验的论证,只有渴求、直觉、需要和寄托。宗教作为没有反思的渴求,没有逻辑演绎的直觉,没有经验论证的寄托,起点是随机的、或然率的、对初始状态十分敏感的,这就决定宗教未必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神学则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一任务。

世界和宇宙不是应该有一位神,也不是需要有一位神,而是只能有一位神,且必须只有一位神。神创造世界是从无到有,如果世界是被造的,那么就只能有一位神,因为若由两位神共同创造,会有两种可能:(1) 他们的意见一致,并且一直一致,但若如此,两个神就不是必要的。(2) 他们意见不一致,若是如此,世界的创造就不是从无到有,因為对其中一位神来说,世界并不是无。同时,因意见不一致,世界也创造不出来,一位神会是另一位神的破坏力量。世界之外与世界之上的神只能有一位,这是神自我确认和自我确立的需要,也是人类的认识和逻辑可以企及的直觉范围。

世界创造之后神能有多少个?这问题同样不超过我们的知识范围。世界上如果有两个以上的神,就会有坏的神,神与神之间的纷争会破坏世界的美好,人会因追随不同的神而分成不同的集团,神的纷争会变成人的纷争,神和人就混淆在一起了,神创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多神信仰是把人类的现实状况推及神的结果。把人类的纷争变成神领导的纷争,把现实当成观察神际和神境的凹透镜,这纯粹是人类的无知之幕,人被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所桎梏。现实是人类所经历的事情,它障碍了我们的眼睛。这应该是最原始的异化,即我们被我们的产品所统治。神只能有一个。世界的一神性不是信仰,而是世界的真实状况。

大于四维的造物主

神是超越又临在的,祂会进入历史之中。而祂进入历史,意味著祂的本体论会变成我们的认识论,因为世界会出现祂的投影。 众所周知,投影会使资讯改变和减少,而最大的变化是出于维度的减少,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我们站在日光下,影子显现在地上只是一个二维平面的画,就像一幅没有生气的版画。同样,神在世界的投影就绝对不是神本身的存在方式,更不是祂的全部资讯。

创造者必大于创造物,这不仅是显然的经验性命题,也是人类理性演绎的必然结果。自爱因斯坦以来,人已经清楚的用最可靠的物理学方法,证明世界是四维的,即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而且空间和时间又都处在膨胀之中。这告诉我们,就连我们对世界的直觉判断都是一种假像,因为单凭经验永远也不会感觉到世界在膨胀。世界比我们存在的必要维度还要大一个数量级。同时,我们也可以真切的体验到:创造者比受造物至少大一个维度。

我们可以创造三维的物体,这是因为我们还有另一个与身体分离的维度,即一种大脑的能力,可以把时间变成绵延的或离散的,就是把连续的时间变成分段的形式──过去、现在、未来,而且可以把三者任意的组合、分解、甚至颠倒。 当我们从未来的方向思索事物时,就是在筹划著创造,也就是设计未来才能存在的事物,然后再把它变成可以用物质表达的东西。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创造。我们能够创造,是因我们比受造物多了一个维度。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揣摩神的创造之伟大和恢宏。

世上事物的构成所用的模式只有一种,就是确立“维度”和“值”。所谓“维度”,是在数学空间的意义上使用的,一个维度就是一个引数,就是日常所说的一个方面。体现在笛卡儿座标系中,就是指在一个座标上的变化,而变化的多少就称为值(value)。现实里的事物只能有三个维度,这就是三维空间的含义。然而,在每个维度上,“值”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量。人类在物质上只能是三维的,当然,值也是局限在一个可行的范围。当我们坚信我们是被上帝所造时,就会同样坚信上帝肯定远远大于三维,而祂在其每个维度上的变化,远远大于我们的想像。同时,我们能理解,上帝向我们世界的投影,在资讯上必定有改变和减少的状况。

人类的远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必然曾和上帝面对面交往。挪亚作为堕落的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也曾直接领受上帝的旨意。亚伯拉罕是与上帝订立契约的以色列人先祖,当然必有与上帝晤面的机缘。摩西是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人蹂躪和折磨的领袖,他也曾几次接受上帝面授机宜。虽然这些荣幸的人类代表都有瞻仰上帝的机遇,直接享受上帝的宠爱,但是,由于上帝比人类的维度不止多多少倍,祂的值也比人类丰富得多,所以他们所见的上帝也必近似上帝的投影,虽然上帝可能作了全息式的投影,但他们没有可能看见上帝的全部资讯。在这种邂逅下见到神,对人而言是一种顶峰经验的体验,直觉必然大于认知,而在如此一面之识中,并无法把握关乎神本身的更多资讯,仅仅是接受神的旨意而已。  

神向犹太人显现和立约,不仅是牛刀小试,更是把犹太人作为中间环节。犹太人和犹太国是路径,是仲介,是试验场,是继续投射的焦点。

良知、良心与道成肉身

良知是对自己原罪的认知,是反思的认知,甚至是自我分裂的认知。这种认知不可能是和原罪的潜意识平行的认识功能,它是超越的认识功能,人很难自我產生的认识功能。这种功能不是大脑中的一个板块,它只能是在我们的思维裡凸现出来,压过原罪倾向的那种超越感和崇高感。超越感和崇高感并不来自於人类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因為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没有起伏波澜的平缓的连续,人类在这种时空框架内无法实现对平庸围剿地突破,自我拔离地球的功能是不可能的。良心则是和良知平行的人类心理功能。它是对自己同类与自己平等的认知,是一种爱己心向同类的平移,是认知自己的原罪同时也认识他人原罪的清醒意识,是克服自己原罪同时也将对原罪的理解施与他人的觉醒状态,是一种共同剷除原罪和继发之罪恶的类意识。因此,良知和良心就都不可能依靠人类自己自发的生长出来。

要把“持守良知和良心”作為权力去实施,必须要有更大的权力支撑,才能树立起一种坚定不移实施下去的权力。只有神才有超越一切的权力,而祂是用话语来驾驭一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约一1-2)“道”就是希腊语“逻格斯”(logos),指神的话语,这是超越一切的话语权力,是可以直接作工的话语权力,是世界和宇宙绝对服从的话语权力。万能的神才能有万能的道。道可以做一切权力的背景。

让“道”成為“持守良知和良心”的权力背景,是在人的内心中树立起这种神性力量的可靠保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道成為良知和良心本身,那麼权力背景就是权力的实施条件,权力变成了一种自我支撑的自身存在物,成了神性和神意的自在物。在这种情况下,良知和良心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要让良知和良心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神既会选择时机,也会选择形式。既然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是道,用什麼形式表现道,就成了第一位的需要。从本质上说,这种可能性其实就是神自己以道的权力话语形式向人类显现,对此,神用一个最聪明的办法来实现这一伟大的任务:祂自己变换形态,成為人类可以用肉眼观察、两耳聆听、心智体验、思想认识的样态,也就是神变成了和人类一模一样的那种形式。这就是基督教教义中最有争议、也最有创意、同时也最有代表性的概念:“道成肉身”。而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就是耶穌基督。

注:

1.关于投影和赋形这两个概念,来自吴学谋:《泛系分析与逼近转化论》,第一章。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

2. 关时间的秩序和未来、现在、过去的绵延关,请见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98。

3. 西蒙:《人类的认知》,第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原载《恩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