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作者:蔡哲民 (tjm)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 --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 > .方舟子. > > > 总之,没有任何可靠的旁证证明耶稣的存在。耶稣如果是个无名小卒倒也罢 >了,但是福音书声称:“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可6:14) >,“他(耶稣)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的地方。”(路7:17), >显然是一个名满天下的著名人物,居然没有任何的历史文献、任何当时的历史学 >家留下有关他的任何可靠的记载,岂非怪事? 其实不是没有旁证对不对?作者已经找出许多例子,另外也有其他例子说明「耶稣」 这人存在於历史之中。但是作者就用一堆「可能」来质疑耶稣存在的证据,经过这样 的「可能」质疑後,到底哪一个古代的人物的存在可能是真的? spring 兄已经把 key 的资料打上来,我也就不再多说。其实您知道耶稣真实存 在的证据很少人质疑,因为如果您要否定耶稣的存在,那用同样的标准您也不应该相 信其他的古人如「孔子」、「释迦牟尼」等人真实存在於世间过。 因为您把支持的证据都说成是「窜改的」、「不可信的」。然後把没有记载的文 献都说成是「应该记载的」,那还有什麽人还可能存在呢?要谨慎的说明:为什麽是 「窜改的」、「不可信的」,要说明像耶稣这样的案子,每一件都会记载在罗马历史 上,而且要说明罗马历史文献是完整的,可靠的,才能说明您的立论是可靠的。 > >二、福音书的作者不跟耶稣同时 > > 耶稣没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的著作。他的事迹和教诲主要地被记录在福音书中 >。 > > 收入新约的福音书有四篇:“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它 >们都被教会认为是耶稣的门徒或门徒的门徒写的。实际上它们的作者是谁我们无 >从知道,但是不会是耶稣的门徒所写。耶稣的门徒都是犹太人,当以希伯来语写 >作,但是福音书却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在一世纪末和二世纪初,基督徒掀起了假 >托耶稣的门徒匿名写福音书的热潮,这四篇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其它的还 >有“彼得”、“马利亚”、“腓力彼”、“多马”福音等等,只不过这些福音被 >教会认为是假经,不收入新约。新约的这四篇福音是在公元190年左右被确定 >为真经的,其原因也无非是跟当时教会的教义比较吻合,互相之间的冲突不大而 >已。既然别的福音是假的,这四篇当然也可能是假的。 这真是笑话,当时会希伯来文的人经不多了,流行的语言是「亚兰文」和「希腊 文」。又您怎麽知道福音书的作者不是这些人?只因为您错误的认为当时的通用语文 是「希伯来文」?尤其四福音中的路加福音是「希腊医生路加」的作品,难道也该用 希伯来文?约翰写约翰福音时, 也不再以色列, 而在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外地教会 (一说是以弗所教会),难道他要用一种别人都不太懂的语言来写书?呵呵呵!这不 是太好笑了?还是您以为约翰和路加不熟希腊字? 喔!是不是有假经就不会有真经?教会把假经分别出来,正显示这四本书有独特 的权威。 > 这四篇福音书的最原始的版本都没有保留下来。教会声称他们保留下了耶稣 >的坟墓、耶稣被钉的十字架、甚至耶稣的裹尸布(已被同位素方法证明是中世纪 >的产物)等等圣物,却没能保留下最珍贵的原始版本,使得我们在今天永远无法 >知道现在的版本跟最初的差别有多大。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福音书是在埃及出土 >的,是写在纸莎草上的约翰福音的片段,被断定为写于125年,不晚于公元1 >50年。约翰福音不是最早的福音书。大多数研究圣经的学者认为,最早的福音 >书是马可福音。马太、路加福音都是根据马可福音写成的,约翰福音写得最晚, >因此,在研究耶稣的历史真实性时,唯一值得考虑的福音书就只剩下了马可福音 >了。 > 呵呵呵!这讲法只能拿来骗骗不懂考古的人。不然请您整理出各古典籍的最早 抄本与著作年代的差距!看看新约圣经是不是最烂的一本。还是您要看看我帮您整理 的(附件一)?另外读者文摘最近的几期提到「马太福音」的抄本年代已经被提早到 西元九十年。 > 马可福音据传是马可写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马可不是耶稣的门徒,而是 >彼得的门徒,保罗和路加的朋友,也算是耶稣的同时代的人了。但是我们有极为 >充分的理由证明马可绝对不可能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福音中提到了耶路撒冷 >的圣殿被毁,此事发生于公元70年罗马军队进攻耶路撒冷之时,所以马可福音 >一定写于70年之后。信奉基督教的圣经学者普遍认为马可福音写于公元75年 >,那是因为他们相信马可是作者,在他的晚年写了这篇福音,所以时间不能离7 >0年这个下限太远,否则他未免长寿得太离谱了。但是一世纪的基督徒作家都没 >有提到马可福音,它是直到二世纪中叶才被基督徒作家所引用,它的出现时间不 >会很早。由于马太福音在二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被提到,而马可福音写在它的 >前面,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马可福音大约写于一、二世纪之交。 喔!马可福音哪里提到圣殿被毁?还是您认为不可能有「预言」这件事? > > 为什麽说马可福音绝对不可能是马可写的呢?因为第一,从他的语言风格推 >测,它的作者的母语是拉丁语,而不是希腊语或希伯来语,是一个罗马人。第二 ^^^^^^ 喔!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也不懂拉丁文。 >,它的作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过巴勒斯坦,在文章中处处暴露出他对巴勒斯坦 >地理、风俗的无知。比如,他说“耶稣又离开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加波 >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可7:31),有学者指出,按照这个旅行路线,耶 >稣不是到达而是背离加利利海。 这个问题关键就是「低加波利」(不是「加波利」喔)到底在哪里。而不是学者 怎麽说。低加波利一般认定是在加利利海与约旦和东北部,看看马可福音五章 20 节 就知道低加波利就加利利海附近。所以耶稣这次的旅程正式绕了一个圈子,由南部的 推罗,到北部的西顿,越过约旦河东岸南下,到低加波利,然後到加利利海。 不知道您所谓的学者知不知道「低加波利」的位置?还是一看到由南向北就很高 兴的有了结论? >他把处死施洗者约翰的希律称为王(king) >(可6:14),实际上当时的希律只是四个分封王(tetrach)之一。 马可是不是政治高手?奇怪的是罗马人居然会弄错自己王的称呼,这才是奇怪。 如果是殖民地的人民(马可是犹太人),知识又不高,弄错王的用字大概还可以原谅 。 >他还认为所有的犹太人都有吃饭前仔细洗手的规定(可7:3),实际上这只限 >于法利赛人。 喔!我还奇怪到底您有没有看马可福音咧!还是抄一抄书而已。他不是说「法利 赛人和犹太人」吗?不是强调法利赛人而提到一般犹太人吗。显然他知道法利赛人强 烈遵守,而一般犹太人「大概遵守」这规矩。 奇怪的是,怎麽您的资料特别说一般犹太人没有特别洗手的规矩,而我的资料都 说有特别洗手的规矩呢(Manners and Customs of Bible Lands by Fred H. Wight 中文 「圣地风俗习惯」 P.59)? >他记载耶稣教导说“妻子若离弃丈夫另嫁,也是犯奸淫了。”(可 >10:14),妻子离弃丈夫另嫁在当时的罗马是有的,在巴勒斯坦则完全不可 >能发生,耶稣的这句教导也就是无的放矢了。 呵呵呵!好笑的是这点您又认定所有的犹太人一定遵守规定了?为什麽吃饭洗手 您就认定大家都会混,而这点您又认定大家都遵守呢?显然只是为了把耶稣干掉喔! 告诉您一个秘密,犹太人离婚是合法的,可以参考申命记二十四章 2 节。 而且 大概离婚个三次还没有关系。看看其他的福音书也知道「休妻」不是没有发生过的。 不知道您说犹太人「不可能离婚」是哪一本「古典籍」中的记载? >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马可福音的作者不会是见过耶稣的人所写,他很可能 >连巴勒斯坦都没去过,而马可福音是有关耶稣的记载的最原始的资料,其可靠性 >如此之低,耶稣的历史真实性也就岌岌可危了。 > 呵呵呵!我看是偏见比较多喔! 附件一: 记号解释:AD:西元 BC:西元前 著 者 原著写成时期 最早版本 相隔年代 手抄本数目 罗马大帝凯撒 BC100-BC44 AD900 1000 10 罗马史学家李维 BC59 -AD17 20 柏拉图 BC427-BC347 AD900 1200 7 罗马史学家塔西图 AD100 AD1000 900 21 罗马巡抚小普力尼 AD61 -AD113 AD850 900 7 希腊史学家苏西戴得士 BC460-BC400 AD900 750 7 罗马史学家苏东尼亚 AD75 -AD160 AD950 1300 8 希腊史学家西罗多德 BC480-BC425 AD900 800 8 罗马诗人贺瑞斯 900 希腊悲剧家沙孚克理斯 BC496-BC406 AD1000 1400 100 罗马哲人陆克里帝亚士 BC53 or BC55 1100 2 罗马诗人加塔加斯 BC54 AD1550 1600 3 希腊悲剧作家尤里拔帝 BC480-BC406 AD1100 1500 9 希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 BC383-BC322 AD1100 1300 200 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 BC384-BC322 AD1100 1400 5 希腊喜剧家亚理斯多芬 BC450-BC385 AD900 1200 10 新约圣经 AD50 -AD100 最早第二世纪 50 原文 5000 大多第四世纪 250-300 不全抄本13000 旧约圣经 BC1000-BC400 BC200-AD100 研究中 -------------------------------------------------------------------- 再回“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作者:蔡哲民 (tjm)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 --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 .方舟子. 要跟人家讨论文章矛盾问题,先要解决的是「文体」问题与「正确解释」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福音书是什麽文体?喔!对!就是记叙文。 如果老师出作业,要学生写「 XX 山游记」,收到两篇文章完全一致,记载完全相 同,那老师会觉得「没有矛盾」还是「彼此抄袭」?如果老师出作业,要学生记录一个 演讲,看到两篇文章记录的演讲词完全相同,他会觉得「没有矛盾」还是会觉得「彼此 抄袭」? 写到这里,底下的问题已经解决大半了。作者太快用「抄作业」的方式要求写传记 的人了。对於记叙文而言,「没有矛盾」,意味著主题与内容一致,而不是完全相同。 以下我就为大家解释这篇文章论点的偏差。 >三、福音书的矛盾 > > 我们已经证明,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都不可能是耶稣的目击者所写。当然,非 ^^^^^^^^^^^^^ >目击者所写的材料虽然史料价值大为降低,却也不等于就完全不可靠。问题在于 >,这些福音书在有关耶稣的生平上各说各话,互相抵触,它们或者全错,或者只 >有一个对而其它的错,总之不可能全对。 > 「证明」不能乱用。即使我不反驳前一段文章,难道作者就真的找到完整的证据「 证明」四福音的作者都不是耶稣的目击者所写的?更不用说我们已经提出反驳与反证了 。 > 比如,很关键的一点,耶稣的家谱就有不同的版本,“马太”说从大卫到耶 >稣总共二十八代(太1:17),“路加”却记载了四十三代(路3:23—3 >2)。“马太”说耶稣的祖父是雅各(太1:16),“路加”却说是希里(路 >3:23)。一些教徒绞尽脑汁要把这两个版本调和,却至今没有找到任何能让 >人信服的说法。诸如此类的矛盾还不少,最大的冲突可能是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述 >,时间、人物、经过,四部福音书四种说法,无法完全调和: 呵呵呵!听说近两百年来没有伟大的神学家,大问题都已经被解决过了,难道作者 已经超越古圣先贤以往的成就了?呵呵呵! 首先,我们要说明犹太人记家谱不是为了「详细记载每一代的名字」,而是有其独 特的意义。您注意到吗?马太福音的家谱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四代,创世记的家谱每一阶 段都是十代。不是那麽巧,也不是谁说谎,而是本来圣经的家谱记载就不是为了要详细 记录祖先姓名用的,而是要表达一独特含意。创世记要表达死亡,马太和路加都是要表 达耶稣是「大卫的後裔」,路加更要表达耶稣是「亚当的後裔」。而「十四」这数字更 是具有独特的含意。作者学问渊博,我看我就不多说了。 所以家谱中的谁生谁,中间常常会有跳代,这您比较一下圣经的家谱就知道了。所 以由家谱要来算出亚当的年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种差异也是必然的。 另外路加所记的极可能是「母系」的家谱,因为由路加的观点来看,耶稣其实是「 玛莉亚」的儿子,所以算家谱应该算玛莉亚的,这也蛮合理的。所以针对这问题,基督 徒根本不用绞尽脑汁,因为家谱的意义是每一个研究圣经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 >1、耶酥给埋了多少天? > > 〔太12:40〕记载耶酥的话说,他要在土里给埋三天三夜。据〔可15 >:42〕〔约20:1〕耶酥在星期五被葬,星期天早晨就被发现坟墓已空,实 >际上是被埋了一天两夜。 这就是古文今解的问题。您应该看当时的人怎样看时间。 我简单的说一下,犹太人的一天开始是「晚上 6:00 」。所以耶稣礼拜五晚上六点 前死了下葬,经过周六,到周日黎明才复活,就犹太人的观念来看,他的确是死了「三 天」。他的死亡涵盖周五、周六、周日三天。 还是您认为没有七十二小时就不是三天? >2、耶酥的坟墓什麽时候被发现空了? > > 马太:天快亮的时候。 > 马可:清早,出太阳的时候。 > 路加:黎明的时候。 > 约翰:清早,天还黑的时候。 看到这个我就怀疑作者有没有看圣经,还是一找到资料就很高兴的把国际歌加在後 面贴出来了。以下是四段圣经: 太 28: 1 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 马利亚来看坟墓。 可 16: 2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来到坟墓那里, 路 24: 1 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著所豫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 约 20: 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 我们用了解记叙文的方式来看这四段记载,您我应该很快的拼凑出事情的真相, 他们是清晨天快亮的时候准备好,由城中出发,到了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坟墓的所在地 。我们问四个人的口供,不也是类似这样的情形吗? > >3、谁最先发现坟墓空了? > > 马太:两个马利亚。 > 马可:两个马利亚和撒罗米。 > 路加:那些从加利利和耶酥同来的妇人,包括两个马利亚、约亚拿和其他人 >。 > 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她发现坟墓空了以后,跑去报告西门彼得和耶酥所 >爱的一个门徒,三个人又一起去看。 这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由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读出来看的妇女可能不只两个人,我们 可以由这四个记录中拼凑出详细的情形。应该是路加记录比较完整,有一群人一同去看 耶稣,其中最有名的,或者是其中的领袖应该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而耶稣的妈妈当然也 会被提起,马可可能认识撒罗米,或者他认为撒罗米的重要性比较高。 当时实际的状况也吻合,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地主,又常接待耶稣,所以极有可能他 实际负责这次探视的准备行动,而有其他人跟随。另外作者这样的记载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当时的妇女地位不高,计算人数时也都不算妇女,所以作者只取代表性的几位记载 是可能的,因为重点是有一群妇女看到耶稣复活。 > >4、在空墓看见了什麽? > > 马太:地震,一个天使从天上下来,辊开石头坐在上面。 > 马可:石头已经辊开了,一个少年人坐在坟墓里面。 > 路加:石头已经辊开了,两个人站在坟墓里面。 > 约翰:石头已经辊开了,没有看到人。两个门徒离开后,马利亚看到两个天 >使坐在安放耶酥的地方,一转身,见到了耶酥。 这也一样,我们可以拼凑出事实的状况:我把四段经文当成附件,读者可以自行 去比较。所谓的「矛盾」,其实是圣经的作者取材与强调的重点不同。 马太的记录中「天使滚开墓门」的记录不一定是妇女看到的,天使是两个或一个呢 ?是站或坐呢?应该看圣经作者由妇女口中问到的重点而定。可能问到的是「有天使」 ,详细点的就说是「两个天使」。没说就认为是「站著」,说清楚的就是「坐著」。 而约翰福音的重点根本是马利亚的经历,而不是坟墓中的遭遇。 > >5、天使说了什麽话? > > 马太、马可:说耶酥已经复活,传令门徒们到加利利去。 > 路加:只说耶酥已经复活。 > 约翰:问“妇人,你为什麽哭?”,没再说别的话。 哇!这样还不够像啊,真的要四个作者抄一抄您才会满意喔! 路加与前两福音应该是重点节录的问题。而约翰福音则另有重点。 约翰所记的恐怕在1、2节之间已经把前三福音的记载都涵盖了,抹大拉的马利亚 是在门徒来看过以後才去哭,所以这应该是另一段记录了。 > >6、妇人发现坟墓空了以后做了什麽? > > 马太:跑去报告门徒,路上遇见耶酥,耶酥重复天使的话。 > 马可:逃跑,因为害怕,什麽也不告诉人。 > 路加:跑去告诉门徒,路上没有遇到耶酥。 > 约翰:马利亚在坟外与耶酥交谈,然后再去告诉门徒。 唉!真的是要抄您才会满意呢!前三福音只不过是重点不同,我就不多说了。 约翰福音根本是告诉门徒以後的事了,不应该混为一谈。 > >7、耶酥在什麽时候第一次显现? > > 马太:在妇人回去的路上。 > 马可:这一日的清早,向已从坟地回来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 路加:在两个门徒去以马忤斯的路上。 > 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还没离开坟墓的时候。 哇!我真的是快昏倒了。请问这四个记载哪一个说他所记的是「耶稣第一次显现」 ?还是您认为没有记录耶稣第一次显现就是该死的福音书,每一个作者都应该记录耶稣 的第一次显现? > >8、耶酥从复活到升天经过了多长时间? > > 马太:至少等到门徒们到达加利利。 > 马可:时间不明,只是说在十一门徒坐席的时候最后一次显现。 > 路加:耶酥在一天之内复活、显现、升天。 > 约翰:至少一星期。耶酥在复活后第八日专门向多乌显现,以后又在提比哩 >亚向门徒显现。 > 〔徒1:3〕“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 >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哇!这真是鸡蛋挑骨头了,您的立场好像是没写就表示作者认为「没发生」罗! 那您也没写耶稣不是神,是不是您就认定耶稣是神?告诉您一个秘密,约翰福音 21: 1 写到「这些事以後,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这里 的「提比哩亚海」,就是「加利利海」,这时门徒正在加利利。这样可以了吗? 耶稣就是复活四十天後升天的。 > > 证词互相冲突到这种程度,任何法庭都不会相信其真实性。 呵呵呵!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兴趣去拿两本毛泽东传来看一看...... 附件一: 太 28: 1 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 马利亚来看坟墓。 太 28: 2 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辊开,坐在上 面。 太 28: 3 他的像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 太 28: 4 看守的人就因他吓得浑身乱战,甚至和死人一样。 太 28: 5 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 太 28: 6 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 太 28: 7 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太 28: 8 妇女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欢喜,跑去要报给他的门 徒。 太 28: 9 忽然,耶稣遇见他们,说:愿你们平安!他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 。 太 28: 10 耶稣对他们说: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 ,在那里必见我。 太 28: 11 他们去的时候,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都报给祭司长 。 ====================================================================== 可 16: 1 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并撒罗米,买了香 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 可 16: 2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来到坟墓那里, 可 16: 3 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辊开呢? 可 16: 4 那石头原来很大,他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辊开了。 可 16: 5 他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著白袍,就甚惊恐。 可 16: 6 那少年人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 ,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 可 16: 7 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 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 可 16: 8 他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甚麽也不告诉人,因 为他们害怕。 可 16: 9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稣复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耶 稣从他身上曾赶出七个鬼。 ====================================================================== 路 24: 1 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著所豫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 , 路 24: 2 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辊开了, 路 24: 3 他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 路 24: 4 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 路 24: 5 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他们说:为甚麽在死人中找活 人呢? 路 24: 6 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 , 路 24: 7 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 路 24: 8 他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 路 24: 9 便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馀的人。 路 24: 10 那告诉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 还有与他们在一处的妇女。 ====================================================================== 约 20: 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 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约 20: 2 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 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那里。 约 20: 3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 约 20: 4 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坟墓, 约 20: 5 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 约 20: 6 西门彼得随後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 约 20: 7 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著。 约 20: 8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约 20: 9 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 约 20: 10 於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约 20: 11 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 约 20: 12 就见两个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著,一个在头, 一个在脚。 约 20: 13 天使对他说:妇人,你为甚麽哭?他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 不知道放在那里。 约 20: 14 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约 20: 15 耶稣问他说:妇人,为甚麽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 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那里,我 便去取他。 约 20: 16 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 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 圣经中的「平安」,原意是指一种「健全状态」,是一种终极、全面性的健全状态。 圣经中的「恩惠」,是指上帝对不配的人所施的恩典。 上帝的恩典临到不配的人,以致那人进入一种终极而全面性的健全状态—这就是「福音」 三回“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作者:蔡哲民 (tjm) >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说过,“马太”和“路加”都是参考了“马可”写成的, 其实这我们很难断定到底谁参考谁写的,甚至有人说是另外有一本「基督圣言录 」(所谓的 Q 典), 而三本福音书参考这基本资料加上自己独有的资料而各自写成 的。但是哪一本是最早写成的,实在也是难以判断。当然,比较後写的应该是有可能 参考比较早写的,问题是到底哪一本是最早写的?是马可还是马太?这一直是没有定 论的说法。 >但是这两部福音书的作者有著不同的神学、社会观点,因此在写作时就随意发挥 >、删减,使得这两部福音书在教义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冲突。比如,“马太”认为 >耶稣在复活之前的使命是来当以色列人的救世主,而不拯救外邦人,所以他记载 >耶稣吩咐门徒的话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 >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0:5)当一个迦南妇女请求耶 >稣为她的女儿驱鬼时,耶稣最初也是以“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 >里去。”(太15:24)为由拒绝。但是“路加”却认为耶稣是来拯救全人类 >的,不仅以色列人,连撒玛利亚人、异邦人都要一起拯救,他清清楚楚地说耶稣 >“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2:32),吩咐门徒时,也没有不要走外邦人的路 >、不进撒玛利亚人的城之类的话,实际上耶稣曾派使者去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 >路9:52),他在前往耶路撒冷时,经过撒玛利亚,并治好了一个撒玛利亚人 我不否认福音书的作者可能因为收信人等原因对他的资料作适当的删减,这也是 一个正常的作者写文章的必然反应。但是到底作者是不是「任意删改」原始资料,那 还需要详细的评估与考察。 大家可以想一想:写东西是不是不分读者是谁,都要写一样的内容才是「正常」 ?像我们写东西给基督徒看,就可以包含许多术语,要大家多祷告、读经、遵守圣经 的教训....。但是写东西给宗教板的人看,我们就必须收起所有的术语,多用大家的 共识,也要开始讨论「圣经是不是上帝的话」、「读经与祷告的意义」....。只要不 是刻意歪曲事实,这样的题材选取是必然的,除非您认为我应该写一堆「宗教术语」 在给一般人看的文章上。了解收信对象对写作的影响,我们的问题就解决大半了。 首先,马太福音一般是认为针对犹太基督徒写的,所以关注於「大卫後裔」、「 旧约应验」等应许,对於犹太风俗习惯也不做任何解释。既然对象是犹太人,多写一 点关於犹太人的教训也没有什麽不对。除非您能证明马太刻意歪曲事实,把耶稣没讲 的话拿出来乱讲,那我们才能说马太「随意发挥、删减」。 而相对的,路加福音是写给不在犹太背景以下的人,是写给当时深受希腊文化影 响的人,他就必须用希腊式的历史写法,用希腊人能接受的方式介绍耶稣,也要多介 绍耶稣对全世界的计画,也要解释犹太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除非 您能确定耶稣没有那样的思想,没有讲过那样的话,才能说路加胡说。否则,现在所 有的传记作者在您的标准下都是胡说。 以下为您解释上面那几段圣经: 马太十章 5-14 节、马可六章 7-13 节、 路加九章 1-6 节三段都是提到耶稣差 遣他的门徒出去「实习」的记载。既然是「实习」,所以东西不需要带太多,不用跑 太远,重要的是练习倚靠上帝传福音。三本福音书都记载了,显然这件事就是真的。 但是马太中特别记载耶稣要门徒「不要跑太远」、「不要去面对文化差异」,应该不 是要限制福音只给犹太人,而是说明「实习注意事项」。不然您可以看马太福音二十 八章的记载(我引在底下),马太仍然说明耶稣的目的是要万人得救。 而耶稣在世的工作,的确主要是在犹太人中工作,「主要是」并不表示耶稣一点 都不曾在外邦人中工作,您自己也看到马太福音都记载耶稣对外邦人施恩。而路加福 音二章 32 节是「西面」这个人对耶稣将来的「预言」,所以说到耶稣是「外邦人的 光」并没有不对。恐怕是您一看到「外邦人的光」就太高兴了,没有看看上下文就贴 出来了吧? 至於耶稣在实习前的讲课,应该讲了不少东西,大家选取合适的资料来写,应该 没有什麽不对吧?还是您规定一定要把整段演讲都记录下来才是「正确」?至於耶稣 少数的几次在外邦人中工作,如果连马太都记载了,难道路加不能记载?而即使是路 加,岂不也记录耶稣的工作主要在「犹太人」中? 另外路加九章 52 节的资料,恐怕又是您看太快了,根本那是因为耶稣由加利利 要到犹太地,途经撒马利亚,而派遣使者去探路(因为撒马利亚人对犹太人有敌意) 。而不是故意要去「拜访」撒马利亚人喔!建议您多看看上下文,比较能了解整个事 情的真相。 太 28: 18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太 28: 19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 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於父、子、圣灵的名)。 太 28: 20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 的末了。 >的麻风病(路17:11)。“路加”由于同情穷人,所以对耶稣的初次布道词 >也作了篡改,“马太”记载的是“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 >:3),“路加”却是“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路6 >:20);“马太”记载“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 >:6),而“路加”却说“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路6 >:21),“马太”中精神上的穷人在“路加”中却成了物质上的穷人了。而且 >,“路加”还在后头加了两句表达了对富人的憎恨:“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 >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 >路加”中有一章专门写耶稣对财主的谴责(路16),也是其它的福音书所没有 >的。 首先, 马太福音的演讲,被称为「登山宝训」,而路加福音的演讲,被称为 「平原宝训」。这两段演讲到底是一次演讲的不同摘要,还是根本就是两次不同的讲 道?这还在激烈争论之中。想不到您这麽早就确定这是一次的演讲。还是您认定耶稣 不能两次讲类似的话? 好!就算是一次的演讲好了。我们不是正可以由两个记载中看出耶稣讲道的全文 ?当然,谁都知道记载耶稣的讲道一定是「摘要」,由两个人的摘要我们就可以看出 一篇演讲的大致重点。那您看,这两篇摘要有什麽矛盾的地方吗?好!就算是路加的 记载没有马太的补充好了。难道你不会想到「贫穷」、「饥饿」都是指心灵部份吗? 如果您都会想到耶稣的讲道是指人心的贫穷与饥饿,那路加的记载又岂能误导您我的 思想? 至於财主一类的题材,应该属於作者可以独立决定的吧?各福音书都有独特的资 料,总不能说有独特的资料就是犯大罪,就是随意删减历史资料吧?而路加独有的资 料才多咧!您只注意到财主的资料吗? > 这种根据自己对教义的理解随心所欲地改动、编造的现象,在“约翰”中表 >现得更为明显,以致于当初教会是很勉强才把“约翰”视为真经的。“约翰”因 >为写得最晚,为了突显耶稣的威力,就对前面福音书的所述作了夸大,比如,“ >马太”记载耶稣救活一个刚死的人(太9:18),“约翰”却让耶稣救活一位 >已在坟墓里埋了四天的(约11:17);在“马可”中,耶稣让一个瞎子恢复 >了视力,也就是说这个瞎子以前眼睛是好的(可8:24),而“约翰”中耶稣 >治好的那个瞎子却是一生下来就瞎了(约9:1);在“马太”中,是一个叫西 >门的古利奈人为耶稣背十字架(太27:32),而在“约翰”中,却是耶稣自 >己背十字架(约19:17)。 哈哈哈!前面已经解说过了马太和路加的部份。以下来解释约翰的。显然您大概 不是很了解约翰福音的写作背景。约翰福音是最晚写成的,而且作者是使徒约翰。当 时可能其他三本福音书已经流传在基督徒当中了,这本书一开始就是以「补充福音」 的姿态出现的。其中大部份选择三本「符类福音书」没有的资料,因为是要补充嘛! 就不需要重复。 一样的,讨论的重点不?m?神迹有没有变大,而是那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您不 能证明约翰福音说的是假话,那也得承认约翰记录的是事实。却不能因为约翰福音的 题材与前三福音不同就说人家乱改,因为这福音本来就是意在「补充」的。 另外,我的资料并看不出来约翰福音的地位是勉强被承认的,你说的大概是约翰 二、三书吧?四福音的地位早就被认定了。 好吧!我来讲解一下这几段圣经吧:这几个神迹对象都不一样,我们就不需要硬 说是有矛盾,至於耶稣背十字架的部份,显然又是记载重点不同所致。有人记得比较 清楚(耶稣背到半路背不动、换人背),有人记要点。这又不是教义重点,您我就不 用无聊的要求大家都要有一样的记载,除非您要四本书都「彼此抄袭」。 约 19: 17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 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 >(约19:23),其他的福音作者看出了这个对句法,就只是说兵丁们拈阄分 >了耶稣的衣服(太27:35,可15:24,路23:34)。〔亚9:9〕 >中预言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 >的骑著驴,就是骑著驴的驹子。”这也是用的对句法,说的是一头驴驹,而不是 >一头驴再加一头驴驹,但是“马太”没有看出这个对句法,让耶稣告诉门徒说: >“必看到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太21:2),而其他的福音 >作者看出了这个对句法,就只说驴驹(可11:2,路19:30,约12:1 >4)。象这种差错,是福音作者根据“旧约”的预言编造耶稣事迹的最好证明。 好啦!既然前面看不出这四本书是编的(要编还会编出一堆漏洞让您抓到吗?) ,我们这里也就不用假设是编的了,除非您有更完整的证据。 「对句法」并不是说这样的写法就一定要这样的解释,到底是不是「对句法」解 释还是要看上下文。而且诗篇是「诗」,本身就没有极准确的字义解释,所以这样解 释只不过是为了您的理论吧?而约翰和其他三本福音书的记载,恐怕又是「重点」与 「记载角度」问题。另外,恐怕您没有注意到「约翰福音」的作者是十字架旁的目击 者吧?另外驴驹的事也是一样,又是重点与「记载角度」的问题。反正最後耶稣骑了 一只驴嘛!不然您怎麽解释马太这次怎麽便肉脚了而约翰变厉害了呢?呵呵呵! 根本不用那麽麻烦,承认记叙文本质上就会有「记载角度」的问题比承认作者的 文学水准突然变烂的好。 写到这里,我真是觉得作者的偏见实在很大。我知道福音书中有矛盾,当然是不 重要的记载矛盾(关於实习要不要带某件杂物的记载一类的)。但是作者一点都不提 ,倒是引一些记载重点不同的文字。实在让我怀疑他的用心以及研究精神。 咦!好像问题都被回完了,还有没有讨论过的吗? -- 圣经中的「平安」,原意是指一种「健全状态」,是一种终极、全面性的健全状态。 圣经中的「恩惠」,是指上帝对不配的人所施的恩典。 上帝的恩典临到不配的人,以致那人进入一种终极而全面性的健全状态—这就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