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因为“需要上帝”而创造了上帝? 作者:羽毛乱飞 2004-8 [关天杂谈] 问:“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人们‘需要上帝’,所以就创造了上帝?” 羽毛乱飞答:      我曾经说过两个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一:        有一天,某甲和某乙打架,乙打不过,就咬了甲的鼻子一下,谁知甲不禁咬,鼻 子被咬掉了。甲气愤不过,于是去告官。击鼓鸣冤: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老爷:下跪何人?有何冤情?慢慢讲来,自有本老爷为你做主~~~ 某甲:(声音不清楚地)回老爷的话,小的是某甲。小的命苦啊,自小父母双亡, 只和一个老祖母相依为命,…… 老爷:咄,废话少说,你丫什么事吧? 某甲:小的知错了,小的长话短说,小的跟某乙有过节,结果鼻子被某乙咬掉了。 老爷:啊?有这等事?把那个什么某乙给我带来!~~~          (某乙被带上)          老爷:(拍惊堂木)大胆刁民!从实招来,你是怎么把人家的鼻子咬掉的啊? 某乙:青天大老爷!小的冤枉啊!某甲的鼻子不是小的咬掉的,那是他自己咬的 …… 老爷:我kao!你当本大老爷是小不湿啊?鼻子在哪儿?牙在哪儿?他自己的鼻子 自己咬得掉么? 某乙:回老爷,您有所不知,他是站在椅子上咬的啊!                   故事二: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英雄盖世,一把力气天下第一。为什么呢?因为啊,任是多么英 勇神武,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可是呢,项羽可 以!          他和他女朋友虞姬是这样认识的:项羽打仗,路过一个庄子,下人去要水喝,大概 没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村姑虞姬吵起来了。项羽听见了,就过来,问明了情 况,批评了那个小战士,还给虞姬道歉。          虞姬听说这位就是项羽大英雄,就说:想喝水可以,你得拿出一点本事来。于是项 羽表演了一下这招绝技,一下子把自己从山这边扔到山那边去了,这有个名堂,叫: “拔发过山”。          虞姬一看,一撇嘴说:这算什么,我也会。只见虞姬坐进一个木头澡盆子一使劲, 把自己从门槛里头提到门槛外头了。项羽的部下一看,都笑的不行,说咱们家大王 把自己从山这边扔到山那边,你这叫什么啊?但是项羽不笑,他识货,说:你们懂 什么,这是高深功夫,叫个:“提盆过岭”。          虞姬遇见了知音,就跟着项羽走了……      这两个故事的结论如下:      1)人自己能咬下来的鼻子不是自己的鼻子 2)人自己能提起来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身体 3)人自己能发现的规律不是自己所处的规律本身      自己回归自己,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圆圈。      事实上,在我看来,人会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被无神论解 释为“人需要的投射”,就是说,人们需要一个上帝来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于是 人们“创造”了一个上帝。      但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上帝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      柏林洪堡大学里面,主楼大厅的墙壁上镌刻着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哲学家们都试 图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是要改变世界”。我把这句话换一下,作为我的意 见:            “哲学家们都试图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哲学家们,都是从最基本最具体的人生经 历的中观察得出超出个人视野的一般性概念的。所以。我不会奇怪,面对人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很多解释,而且每一个解释都可能“有效”。解释的有效不是解释为真 的凭证,只是托住解释暂时不掉到地上摔个粉碎的原因。而科学,不管是社会科学 还是自然科学,都不讨论为什么有解释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无限后退的问题,注定 要退到哲学,最终退到宗教上去。既然对于宗教的科学解释不能建立在宗教本身之 上。所以科学回避“为什么会有解释”这个问题。              可是,我们可以也正在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包括你所说的“终极规律”。但最终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按照结构主义——比如人类学的列维·施特劳斯或者心理学的皮亚杰——的观点, 是社会结构反映心理结构而不是相反,说得准确一点,社会物质文化结构反映了人 脑中“生成结构的内在能力”。从人的心理活动到社会是一个连续的视野后退,这 中间没有跳跃,甚至,从社会是人心理对于人类行为结构性的的感知这个角度而言, 人的心理和社会没有区别。      对于“为什么我要喝水”这个问题,说“因为我渴”是可以的,我们承认这是一个 解释;对于“为什么雨后这块地上有一滩水”这个问题,说“因为这里有个坑凹” 是可以的,我们认可这就解答了我们的问题;对于“他为什么得了非典”,说“因 为sars病毒感染了他的肌体”也是可以的,医学上这是一个解释。但是如果我们仔 细追寻,这些答案从来就不是真正的答案。我们会发现,“我要喝水”和“我渴”, “有水”和“有坑”其实不过是同义反复。不接触本质,现象解释现象从来就不会 是真正的答案。      同样,回答“为什么人会有某种需要?”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需要”是什么。 需要是人对某一种“匮乏”以及这种匮乏带来的“不快”的切身感受,由于这种对 于匮乏的不快,人们产生弥补匮乏,消除不快的冲动,这就形成一种人的“需要”。            我们看见,人主动的“需要”,来自一种被动的“匮乏”。当然,这种匮乏不见得 是物质的,甚至也不见得是客观的,他可以是主观的。但是主观的匮乏感受的产生 一定有客观的基础。我现在多多少少有一些“网络综合症”,每天不上网来看看, 就会不舒服,虽然也许看过以后还是不舒服(呵呵,会吵架,会挨骂,怎么会舒服 呢?),但是第二天还是要上来看。我们每天对于网络生活有一种“需要”。            可是,在电脑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不会产生这种需要,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经 历过网络生活,这种“缺少”对于我们而言,不是一种会导致需要的“匮乏”。更 不用说千百年来没有见过电脑的人们,一秒钟也不会产生对于网络生活的需要了。            所以不管人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它一定有客观基础。人对宗教的主 动主观需求,必要来自于被动客观的现实,“匮乏”的感受必要来自于“不匮乏” 的存在。            那是什么呢?我们人类的心灵中间匮乏了什么,以至于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上帝 来尝试满足这种匮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