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福音派信仰面对的挑战


  至此我们一直专注於福音派信仰的三一架构,也就是讨论到神如何主动地彰显他自己,基督的爱如何为我们的罪受死,并且圣灵在我们门徒生活的每一层面如何运作。简言之,我们集中举出神的话、十字架以及圣灵三者作为福音派的三项信仰重点。
  不过,要作个福音派的基督徒,并不只是认同一套公式。不管这套三位一体公式有多正统,信仰必须越过信心层面到行为层面,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如何依循信仰去生活,及所面对的诸多挑战。
  阐明这点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记载在保罗写的腓立比书的第一章末了。他提到「基督的福音」(27节)以及「所信的福音」(27节),也就是福音派所信的福音时,恳求读者要合宜地去生活。
  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凡事不怕敌人的惊吓,这是证明他们沉沦,你们得救都是出於神。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你们的争战,就与你们在我身上从前所看见、现在所听见的一样。(腓一27一30)。
  这项恳求的确相当感人,使徒保罗此时是个阶下囚,或在罗马(传统主张),或在以弗所(另有些人主张),不管如何,他是被囚失去自由的人,无法去探望他所建立的,或是开荒布道的教会。再说,他的未来相当不确定,他甚至知道自己或者还会面对死亡。保罗的确在生、死两难之间,一方面渴望「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然而教会仍需要他,所以深信他终被释放,得以继续他的使徒工作。
  然而在此两种选择当中,他渴望基督的荣耀:「所以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一26)。
  在第27节保罗继续说:「无论如何」,也就是不管是生是死,他不在意自己如何,倒是在乎福音的事;不在意他个人的生死,倒在乎福音的存活及传扬,也正是在这种关切心态下,保罗对腓立比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个相当震撼人的五方面的呼召。
  
  呼召一:持守福音的真诚(或作呼召人活出与福音相称的生活。)
  新约中只出现两次的动词Politeuomai这个字,原意是指着在一个城邦(Polis)里以公民(Polites)的身分在生活。保罗会使用这个字,也许因为腓立比是罗马的一个殖民地(路加在使徒行传十六章12节有正确的指明),作为罗马公民的当地居民,会有连带而来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在腓立比地居住的基督徒,要确定他们的公民生活能与福音相称。不过保罗在此地也同时论及天上居民的身分。他在腓立比书三章20节提醒道:「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这等天上国民的身分,所带来的是更大的权利以及更崇高的责任。
  基督徒事实上是两个国度的公民。二世纪中叶有位无名氏所写捍卫基督教的文件,以 The Letter to Diognetus最为人知,就把基督徒生活中这种双重公民身分所产生的张力,表达得极为淋漓尽致:基督徒就国籍、语言、习俗而论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他们所住的乡城里,不管是希腊城或是蛮人地区的城镇,……在衣食起居上依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之馀,基督使得同时表现出极其不同的公民气质。因为他们虽然住在自己的家乡里,却彷佛像外地人;他们虽如公民般地参与日常生活,却如同异国人般看待世事……他们生活在地,却有如天国子民。 …总言之,基督徒之於世界,有如心灵之于肉身一般(注1)。
  我把这头条呼召称作「福音里外合一的一致性」,最因为一种「相称」的生活方式的这个观念所表达的不是指功德,而是指其一致配称性。也就是我们的行为举止要与呼召、悔改、主自己,以及呼召我们进入天国及其荣耀的那位神相称(注2)。在我们的宣告及实践之间,所言及所行之间并没有两极性的划分,而是基本上的一致吻合。
  保罗写的提多书对这两者作了极其清晰的解明。不一致的基督徒生活在一方面会让人有理由「毁谤神的道」而妨碍布道事工,而一致的基督徒生活在另一方面则会「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而促进布道事工的进行(提多二5、10 )。简而言之,坏行为羞辱福音,好行为则美化、有助於福音。
  福音派的先圣先贤对他们所称的「合乎圣经」、「实际性」的圣洁生活相当热衷追求。他们特别看重圣经里神对立约的子民一再重复的命令:「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只是今天有些福音派人士似乎有默从低下的生活标准之嫌,而与世人无异。另有些人则以对社会公义或宗教情操的追求来取代对圣洁的渴望。这些事固然重要,但绝不可因之牺牲了饥渴慕义的心。
  
  呼召二:持守福音的坚稳(或作呼召人在福音上站立得稳。)
  「……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腓一27)我们容後会讨论合一的问题,在此先讨论在福音上站立得稳。因为这是保罗最关心的事。他急想知道(或者亲见或者耳闻)这些基督徒在福音上站立得稳。
  稳定性在各个层面都很重要。政局需要稳定,经济需要稳定,建筑物要稳固,人的个性也要稳固。对使徒们来说,基督徒的稳定性很重要,无怪乎路加告诉我们,他们会去探访传过福音的城镇,「坚固」或建立已得救的人(徒十八23)。因为他们知道撒但抵挡的势力,无论是在智性上(有错谬的教导),在道德上(有试探),在身体上(有逼迫)都很顽强。然而保罗的福音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便是神坚固人心的能力(罗十六25)。所以他会激励他们要站立得稳,保罗提到穿戴基督徒的全副军装,与执政掌权者争战时,也使用了相同的动词「站立得住」(弗六10以下用了四次)。
  只是今天在真理及伦理的稳定性上十分缺乏。我们反而很像海上浮舟一般,「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弗四14)。随波逐流易,逆水行舟难,受大众意见之风所吹而摇晃的芦苇,比起在高山大雨吹袭下不被动摇的岩石要容易多了。诚然呼召人在福音上能站立得稳在今天相当需要,而站稳的主要基石便是圣经,也就是福音的真理。
  
  呼召三:持守福音真理(或作为福音信仰力争)
  显然地,我们不但自己要在福音上站立得稳,也要在公众间为福音争战。「为福音信仰力争」可以说是结合了布道及护教两方面的努力。也就是单传福音不够,还得辩明证实福音(腓一7、16)。其实使徒们并没有把两项事工分别看待,我们也不可以如此,在所布道事工中都有强烈的护教成分。保罗用了两个可以译为「劝服人」(参:林後五11)的两个希腊字,来总括他的服事工作。路加也记载他这么作:证明福音、本著圣经与人理论;劝人信服真理。
  当今教会的确有必要效法使徒的榜样。我们必须能够像保罗对非斯都讲话一样地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徒二十六25)。
  再说,我们千万不可把辩明真理跟信靠圣灵当成两个相互对立的事,以为如果我们真信靠圣灵,便不需要辩理,如果建立出一套辩论,就相信这些论证,而没有信靠圣灵。
  这简直是极其错谬的正反论,因为圣灵本是真理的灵,他关心真理,教导真理,并且为真理作见证。因此真理与圣灵完全相辅相成,我们完全可以同时信靠这二者。圣灵透过我们的言语辩论,开启人心看见真理,并感受其中力量,进而得以领人相信耶稣基督。
  呼召四:持守福音的合一(或作呼召人为福音一起同工)
  合一是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书信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当时腓立比教会似乎有些严重不和睦的问题。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他们不和睦的理由,但从保罗在该地的宣道旅程(徒十六11及下)有三个人得救值得一提,并且由此得到一点线索。这三人就国籍、社会地位,或许连带个性在内,其差异悬殊简直难以想像。吕底亚是亚细亚省一带一个富有的职业妇女;无名的使女则是来自完全相对的另一社会阶层;而罗马禁卒很可能是个退休的士兵,可以把他归属在受尊敬的中产阶级当中,是腓立比教会中的三种基要分子,都能藉受洗同样被接纳进入基督徒团体中而不受到差别待遇,的确是件很好的事。也许其他信主的人也是同样来自不同背景中的人。这样一来,会不会在他们信主之後,过去种族、阶级个性上的对立重新出现而产生一些摩擦冲突?不论如何,我们可以看见使徒保罗用心良苦的劝诫。他请求收信人要「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腓一27)。他接著劝勉他们「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12)。
  不过能看出保罗所称许的是哪种合一是很重要的。这种合一不是不计代价,即使妥协基本真理而在所不惜的合一,也不是整齐划一性,凡稍不与己相符的则予以分隔的那种合一。合一是在福音、在真理上的那种合一,「肩并肩…站立为福音齐心努力」(27节,REB)。
  只是今天许多福音派人士很轻易地屈就对分裂的不健康倾向。我们会藉著以为反正教会在看不见的实质上合一作慰藉,看得见的合一与否无关紧要。结果让魔鬼在它一贯分化後攻克」的伎俩上大大得逞。我们之间的不合,依然成为布道事工最大的障碍。
  仔细来说,我们需要有更敏锐的分辨能力,晓得区分什么是不可妥协的福音基要真理,什麽是其他次要的事宜,不必一定得坚持不让。也许我们决定作此区分的准则本身,便是一项极纯正的福音派原则,因为它关系著圣经的至高性。
  此项准则可以如下言词来表达:每当基督徒以持守圣经原则的相同心态,同样想明白圣经的教训,并且存心顺服在其权威之下却得到不同结论时,我们理当归结:显然圣经在这件事上并没有清楚的指示,因此我们可以彼此给予对方自由的空间来认识圣经。我们也可以一起期待——藉著祷告及研讨过程——能在认知及共识上有所成长。
  对今天而言,哪些事算是「次要性」的呢?这项清单可以很长,在此举出十二条,并以发问的方式(注3)列举如下。
  1.洗礼:该是成人洗带是婴儿洗?是该用点水礼还是浸礼?
  2.圣餐:我们该如何定义圣餐中分享基督的身体及宝血含义(林前十16)?
  3. 教会体制:该是圣公制?长老制?还是会众制?
  4. 敬拜方式:是否该有礼拜仪式,或者所有敬拜方式都应随性自然?能否两者兼施,合用正式及非正式两种型态?
  5.灵恩:今天有没有哪种灵恩神没有赐下?在灵恩发挥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6.妇女参与服事: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男人作头是什么意思?在今天又怎麽应用这项道理?
  7.教会大公性:与非福音派教会的往来到什麽程度才算为合宜?
  8.旧约预言:我们如何了解旧约预言的应验?
  9.成圣:神在地上的子民得以成圣的可能程度为何?
  10. 政教问题:国家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
  11. 宣教:宣教是否就是布道?追求杜会公义在此应该站何种地位?
  
  12. 末世论:我们该如何了解末世苦难、被提、千禧年、来世,以及我们终极要去的所在呢?
  这些项目可以不断扩充,包括福音派信徒对圣经的教导所涵盖的一切教义,及实践层面上种种未能达到共识的问题。
  然而这些次要性的事宜,我们大可在基要真理得以保全之下给予彼此良心上自由的空间,需要坚持的基要真理有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中所界定的基督的身分及工作,宗教改革中所强调圣经的至高权威性、基督的代死救赎、罪人单单本乎恩、因著信而称义,以及圣灵不可或缺的工作。因为按照使徒的教训,若是否认耶稣基督神人一体的身分便算是敌基督(约壹二8一23,四一3),若是否认福音是白白的恩典就必受咒诅(加一6-10)。
  在主要真理上合一,在次要议题上给予彼此自由,并在凡事上保有爱心,这些观念常以精简的格言形式出现。例:「在真理上合一,在疑论上目由,在凡事上相爱。」有人错认此话为奥古斯丁说的,事实上这句话是梅德林(Peter Meiderlin)这位十七世纪路德派神学者,在一份为捍卫路德派思想的拉丁文论文(C.1620),却同时呼吁和睦的情况下写说:「假如我们能遵行『在主要真道上合一、在次要道理上自由、在凡事上富有恩慈」,那么我们所处理的事务便一定处在最良好的状况之下」。
  在英文语系圈内,则是在伟大的清教徒巴斯德(Richard Baxter)的《改革牧师》( The Reformed Pastor 1656)书里引用这句话才流行开来。据说这句话还是他「最喜爱的一句引言」(注4)。这句话若成为我们的至理名言也将使我们获益良多,并且帮助我们发展出一种「涵养」,这也正是麦葛福博士苦心呼吁福音派人士所说:「我们能否为着福音派运动的更高利益,放弃个人尊崇,……在琐事上的对立,历史性的封建以及私己的偏好呢?」(注5)我真希望我们的回答会是肯定的。
  
  呼召五:持守福音的毅力(或作呼召人愿为福音受苦)
  保罗呼召腓立比人要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暗示著会有抵挡势力的存在。他鼓励读者在为真理争议时,凡事不要怕敌人的「惊吓」。使徒保罗所使用的这个强烈的字眼,「在希腊圣经中很特殊,指明受惊的马匹无法控制的那种惊吓逃逸的模样」(注6)。腓立比人若在经历敌对的情况下不胆怯不惊吓的话,便能发出一项双重信息。他们的态度就是从神而来,对敌人发出的明显讯号,「他们要沉沦」,然而对腓立比人而言,他们则要得救(腓一28)。
  保罗接著进一步地说明,因为腓立比基督徒蒙恩时领受了两项特权:「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腓一29)。这里的受苦不是指一般的痛苦,而是指为福音而受苦。诚然把信心和受苦(信服基督,为基督受苦)摆在一块当成是蒙神之恩的两顶礼物的确相当奇怪。基督徒当然都是信徒。但是基督徒是否也都蒙召去受苦?受苦该也跟信心一样是一种恩赐和特权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原是新约中一致的教训。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开始所提到的八福,可以说描述出神国的子民八个不同的特徵,也正是一个全面基督门徒的写照。而第八福说到「为义受苦的人是有福的」(太五10;约十五18一20),难怪初代教会的基督徒在遭受逼迫敌对时并不感到惊讶,反而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苦」(徒五41)。保罗说:「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三 12)。彼得也宣称受苦是蒙召的一部分,并劝人要欢喜,因为配得分享基督的苦难(彼前二21,四13)。无怪乎保罗能看出腓立比人正在经历他们从前看见保罗所经历的相同的争战(鞭打、下监、受铐),他们也听说保罗依然在受苦(腓一30)。门徒蒙召来分享主的苦难,并且分享使徒们的苦难,这是使徒传承所不可或缺的成分——非指规章、教条或宣道的传承,而是指受苦的相传。
  进一步而言,这项荣耀的传承一直沿袭到今天。我们在西方的基督徒也许在肉体上没有受多大的苦,但是因为福音贬抑人性的傲气和私心,我们若忠於福音,一定会引起抗拒。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有不少人因真理与公义遭来许多身体上的迫害。据可靠统计,二十世纪基督徒的殉道者人数远超过教会历史任何一个时期。
  伦敦西敏寺西门壁龛上,五百年来一直没有树立什么雕像,却在1998年七月竖立起一些二十世纪各洲陆、各宗派的基督徒殉道者雕像以为纪念。其中包括纳粹暴政下受害者潘霍华,民权斗士金恩牧师(Martin Luther King),乌干达独裁者阿敏(Idi Amin)暗杀的鲁文大主教(Janani Lu-Wum)。同时也包括较不为人所知的殉道者,像是巴基斯坦回教徒归信基督後却被凶残杀害於床上的以斯帖·约翰(Esther John),以及在中国大陆文革时被公开处死的牧者王志民(Wang Zhiming,音译。)(注7)。每一位殉道老,耶稣必定会说:「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二10)。
  对於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一章结尾所发出的这些呼唤,在历经众多世纪以降而来到我们跟前时,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到激动不已。他呼召我们活出与福音相称的生活,在福音里站立得稳,热切努力、齐心争战,并愿意为之受苦,而综合这一切,也正是今天要维护持守福音派信仰所必要面对的挑战。
  
  进深阅读
  潘霍华,《追随基督》,邓肇明、古乐人合译,香港:道声。(Dietrich Bonhoeffer,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New York:Macmillan,1959).
  David Jackman,Understanding Church (Kingsway,1987).
  Alister McGrath,‘I Believe’:Exploring the Apostles’Creed,(IVP 1997)。
  

上一篇 下一篇


[信仰之门/GODoor.net]